详细说明
而立春日迎春
迄今已有三千年历史
《月令七十二集解》
概述如下:
立春,正月节。立,建始也。
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。
而春木之气始至,故谓之立也。
春已立
万物复苏,生机勃发
日光普照,否极泰来
而穿越时空的光年
那些古诗词、美好的画儿里
何尝不是将春天的希望和绚烂
一一定格、描摹、歌咏呢?
下面我们一起从传统文化中走进
千百年来的春天
立春 · 三候
一候 | 东风解冻
立春起,北方由偏北风转偏南风,哪怕风吹在脸上,也已经不再是刺骨的寒冷,而是伴着温热的阳气,让人有了温暖的感觉,有道是“春风拂面春意暖”。
二候|蜇虫始振
立春后,气温开始上升,蛰伏在洞穴里的昆虫渐渐有了苏醒的迹象,虽然惊蛰未到,但是蛰居的虫类已经有了反应,应了那句老话“春天来了,万物复苏”。
三候|鱼陟负冰
春天一到,河里的冰开始解冻,那些停留在水底过冬的鱼儿们,开始到水面上游动,因为冰还没有完全化掉,所以就像是被鱼背在背上的感觉,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“云鱼上冰也”。
立春 · 赏花信
一赏|迎春花
寒风未褪尽,但迎春花作为早春花的代表,已经登场,纯正的明黄色花朵披在枝条上,象征着无限的活力,也让大家看到明亮的希望。
黄胄 1973年作 迎春花开 立轴
陈大羽 1979年作 迎春花雄鸡图
二赏|樱桃花
立春后五日,是樱桃花的主场,独特的粉嫩,如此清丽可爱,美丽俏佳人,尽管花期较短,不过十日,但是好像在为其他花朵探索新道路一样,充满希望和美好。
苏天赐1994年 樱花 布面 油画
林风眠樱花小鸟 镜心 设色纸本
吴昌硕 杏花
三赏|玉兰花
立春到,大地回暖之后,街头巷尾,浮现了玉兰花的身影。她们喜欢开在高枝,指向天空,似乎在向大家传递一种“生生不息、世代相传”的精神。
黄君璧 1951年作 玉兰双鸟镜心 设色纸本
于非闇 1957年作 玉兰绶带 镜框 设色纸本
王雪涛 玉兰锦鸡
立春 · 老习俗
壹 |报春
立春前,会有人一边敲着竹板小锣,一边唱着赞春词,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。收到图的人,一般都会回赠一点小钱,意思是已经知道春天来了,给乡邻带来更多的吉祥与春福。
李可染1979年作 春牛图 立轴 设色纸本
贰 | 打春
打春牛,就是打春,意思是新的一年依然要勤耕不缀,预祝来年丰收。
周代,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等到东郊迎春,祭祀。唐宋时,地方长官会象征性地下地耕种,鞭打春牛、送小春牛等,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,明清以来,有食青菜、迎土牛、浴蚕种、喝春茶等,意味着民间可以开始耕种了。
徐悲鸿 九州无事乐耕耘
叁 |咬春
众人都知道立春日吃春饼称为“咬春”。可还有一个老习俗是:立春这一日,民间要买个萝卜来吃,也被称之为咬春。
《酌中志》中描述到:“立春之时,无贵贱嚼罗卜,曰‘咬春’。”
因为萝卜味辣,取古人“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之意。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,立春这天要吃春饼,吃春饼就是咬春,也有叫吃春盘的,这一日从一大清早,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:萝卜赛梨。那时候,再穷的人家,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。
据唐《四时宝镜》记载:“立春,食芦、春饼、生菜,号‘菜盘'。”可见试春盘、吃春饼从唐代就已经开始了。
于非闇萝卜草虫图 立轴 设色纸本
肆 |探春
立春后,人们纷纷穿戴一新,孩童佩春娃,妇女戴春幡,选择外出郊游,因此时气温依旧偏低,故称之为探春。
民众出城上山,祭拜太岁,夹道聚观,争掷五谷,敲锣击鼓,以祈来年风调雨顺,顺心得意。
探春之后,一直到清明、端午,都是外出春游踏青的好时节。
喻继高瑞鹤迎春
东风吹散梅梢雪,一夜挽回天下春。
从此阳春应有脚,百花富贵草精神。
喜逢新年春好日,大自然开启新的轮回,时光中的美好也将如期而至,愿我们都不负春光,满心欢喜地迎接春的到来,拥抱新的开始。